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考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矛盾和特点(单选、简答)★★
(1)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①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考点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单选、简答、论述)★★★
(1)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主要任务是: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4)近代中国社会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第一,两对矛盾的关系是:①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②当外国侵略者同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③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第二,影响是:①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②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考点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简答、论述)★★★
①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⑥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考点 4.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单选)★★
①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②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考点 5.新兴阶级的特点(简答)★★★
资产阶级的两重性:①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②因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工人阶级的特点:①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 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考点 6. 列强对中国军事侵略--首先和主要(单选)★★★
条约名称 |
国家 |
条约内容 |
《南京条约》1842 |
英国 |
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城市作通商口岸 |
||
《五口通商章》 1843 |
英国 |
英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 |
《望厦条约》1844 |
美国 |
美国人在华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馆等办理 |
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订入条约 |
||
《黄埔条约》1844 |
法国 |
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订入条约 |
《瑷珲条约》1858 |
俄国 |
割让黑龙江以北 6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
《天津条约》1858 |
美国 英国 |
允许国外公使常驻北京。外国公使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 |
再开放十个通商口岸 |
|
法国 |
外国商船可以在各通商口岸转口,其商品不需重新课税 |
《北京条约》1860 |
英国 |
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
俄国 |
割去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领土 |
|
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 |
||
《中葡和好通商条 约》 |
葡萄牙 |
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
《马关条约》1895 |
日本 |
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
强迫中国赔 2 亿两白银等 |
||
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 |
||
《辛丑条约》1901 |
八国联 军 |
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 12 处“留兵驻守” |
中国应支付赔款 4.5 亿两白银,分 39 年还清 |
||
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考点 7.列强对中国政治控制(单选、简答)★★
①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②操纵中国外交:控制中国外交主权,讲究“一体均沾”③把持中国海关:垄断海关高级官员,掌控海关税务④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勾结清政府进行镇压、屠杀,《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反抗⑤领事裁判权控制对外司法权: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控制《五口通商章程》和《望厦条约》⑥扶植、收买代理人: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等统治者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考点 8.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单选)★★
①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关天培战死虎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
考点 9.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原因(单选、简答)★★★
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考点 10.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单选、简答)★★★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重要原因。考点 11.民族意识的觉醒(单选)★★★
①林则徐—编写《四洲志》—睁眼看世界第一人。②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③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④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振兴中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考点 1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单选)★★★
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②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1843 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1851 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天京;1856 年,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1864 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考点 13.《天朝田亩制度》(单选、简答)★★★
①颁布时间:1853 年(太平天国早期)。②目标:建立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③性质: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④缺陷: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建立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空想性、落后性、封建性)考点 14.《资政新篇》(单选、简答)★★★
①提出的人物和时间: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②内容: 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文化上,设新闻官,兴办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③性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④弱点: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考点 15.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论述)★★
①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④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⑤作为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考点 16.洋务派的形成(单选)★★★
①领导人物:恭亲王奕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②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机关: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④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是为了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
考点 17.洋务新政的兴办(单选、简答)★★★
①兴办近代企业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民用企业的创办形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其中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其中,1862年奕䜣奏请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最早的翻译学堂)。
考点 18.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简答)★★
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考点 19.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单选、简答)★★★
第一,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公车上书。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仁学》; 严复翻译《天演论》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其中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重要的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
考点 20.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单选、简答)★★★
①论战的双方:维新派、守旧派。其中,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了《劝学篇》,书中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 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是不能改变的。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②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③论战的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 辛亥革命考点 2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单选、简答)★★★
(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1904 年-1905 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清末“新政”的内容: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 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1906 年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
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且有规定了 9 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考点 22.兴中会的设立(单选)★★
设立时间:1894 年;设立地点:檀香山;总部:香港(1895 年);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考点 2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作(单选)★★★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考点 24. 同盟会的成立(单选)★★★
成立时间:1905 年 8 月 20 日;成立地点:东京;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成立的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 25. 三民主义(单选、简答、论述)★★★
1905 年 11 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 16 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概括 |
内容 |
措施 |
缺陷 |
领域 |
民 族 主义 |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
没有明确的反帝,也没与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 |
民族革命 |
民 权 主义 |
创立民国 |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
没有明确劳 动人民的地位; 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
政治革命 |
民 生 主义 |
平均地权 |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 |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
社会革命 |
考点 26.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单选、简答)★★★
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②论战的内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③论战的意义:第一,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从而加入革命的行列。第二,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 27. 黄花岗起义和保路风潮(单选)★★★
1911 年,黄兴带领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 故称 “黄花岗起义”。1911 年 5 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 川汉铁路的路权出 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其中四川省尤其强烈,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成为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考点 28.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单选、简答)★★★
成立时间:1912 年 1 月 1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都:南京;国号:中华民国;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原因在于:其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其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考点 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单选)★★
1912 年 3 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 30.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简答、论述)★★
①推翻清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③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思想解放;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⑤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考点 31.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简答)★★★
①发动“二次革命”(起因是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②组织中华革命党③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④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起因是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⑤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考点 3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简答)★★
首先,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其次,战争引发了一系列革命(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后,帝国主义形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和战后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点 3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单选、简答)★★★
兴起的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思想;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兴起的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注: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考点 3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简答)★★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考点 35. 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单选、简答)★★★
①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③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④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注: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
考点 36. 五四运动的爆发(单选、简答)★★
①爆发的条件:第一,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起来;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②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考点 3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单选、简答、论述)★★★
①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后期发挥主力军作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 38.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单选、简答)★★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谈政治》);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等人),1919 年,杨匏安发表《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考点 39.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单选、简答)★★★
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 年 8 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二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李大钊指导下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是若干进步刊物的创办(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
考点 40.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单选、简答)★★★
1920 年 2 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 1920 年 8 月,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成立的,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为书记。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②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一是出版工人通俗刊物;二是创建工会和劳动补习学校:1920 年 11 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③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1920 年 11 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
考点 4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单选、简答)★★★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大会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②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③大会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考点 4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简答)★★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
础
上产生的。
考点 4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简答、论述)★★★
①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考点 44.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单选、简答、论述)★★★
19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①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②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解决了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考点 45.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单选)★★★
①工人运动方面:1921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1922年 1 月,香港海员罢工,成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1922 年 9 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 年 2 月 4 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2 月 7 日被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之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②农民运动方面:1921 年 9 月,沈定一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考点 46. 第一次国共合作(单选、简答)★★★
①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中共三大:时间:1923 年 6 月,地点:广州;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②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孙中山思想上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 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月 26 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国民党一大:时间:1924 年 1 月地点:广州。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三大政策(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意义: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③新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的新的阐述。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考点 47.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单选、简答)★★
直接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第二,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考点 48. 国共合作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简答)★★
①失败的原因: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②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考点 49.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单选、简答)★★★
①宁汉合流:1927 年 8 月,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1928 年 2 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②东北易帜:1928 年 6 月,奉系首领张作霖被日本人预埋的炸药炸死。1928 年 12 月 29 日,张学良从东北发出通告
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③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④废除形式上的议会制度:1928 年 10 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 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⑤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第一,建立了庞大的军队;第二,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第三,大力推行保甲制度;第四,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考点 50.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单选、简答、论述)★★★
(1)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①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②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③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④企业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⑤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以及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点 51.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单选)★★
①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②影响比较大的中间派别,有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考点 52.八七会议(单选)★★★
时间:1927 年 8 月 7 日;地点:汉口;会议内容: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著名论断:毛泽东“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考点 53.南昌起义(单选、简答)★★★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领导人物: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历史意义: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考点 54.三湾改编(单选、简答)★★
改编的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意义: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考点 5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答)★★★
1927 年 10 月 7 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第一,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第二,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考点 56.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单选、简答)★★
毛泽东理论探索成果:第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第二,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第三,1930 年 5 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
考点 57.土地革命的深入(单选)★★
①两部土地法的出台 1928 年 12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 年 4 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了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有效保护了中农的利益。②国统区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左翼文化运动:茅盾的小说《子夜》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等。
考点 58.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单选、简答)★★★
①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②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③意义:首先,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考点 59.红军长征(单选、简答)★★★
长征开始: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8.6 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长征结束:①1935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在那里的红十五军团会合。至此,中央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②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长征。长征意义:①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②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条件。③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④长征在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火种。⑤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的内涵: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 60.局部侵华战争(单选)★★
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开始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1932 年 2 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华北事变:1935 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制造了一系列的事端,发动“华北事变”。
考点 61.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单选)★★
1937 年 7 月 7 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考点 62.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斗争(单选)★★★
①1933 年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②1933 年蔡廷锴、蒋光鼐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③华北事变之后,1935 年 12 月 9 日,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即“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④1935 年 8 月 1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⑤1935 年 12 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⑥1936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 月 1 日,党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⑦1936 年 12 月初,张学良、杨虎城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考点 63.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单选)★★★
时间: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日本主要策略:“速战速决”,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中国主要策略:持久消耗战,片面抗战。主要战役:李宗仁,1938 年台儿庄大捷。主要将领:北平南苑战斗中佟麟阁和赵登禹阵亡;淞沪会战中谢晋元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考点 64.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单选)★★
时间:1938 年 10 月-1943 年 12 月。日本主要策略:“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对华三原则,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主要策略:1939.1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成立“防共委员会”,“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 由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实行战略收缩并打击共产党。主要战役: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殉国。考点 65.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单选)★★★
名称:洛川会议.时间:1937 年 8 月 22 日。成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考点 66.阐述持久抗战的理论(单选、简答)★★★
①1938 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抗战 10 个月以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②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 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③毛泽东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考点 67.敌后战场的开辟(单选)★★★
1937 年 9 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 1000 余人,击毁汽车 100 多辆,这是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考点 68.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单选、简答)★★★
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百团大战:1940 年 8 月至 12 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 105 个团共 20 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
考点 69.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单选、简答)★★
①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②因此,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③目的: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并发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④实质: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各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考点 70.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单选、简答)★★
①三大政治口号:1939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②策略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的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考点 7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单选、简答)★★★
①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三三制”原则: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 1/3。1941 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②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③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1940 年 8 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考点 7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单选)★★★
1938 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考点 73.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单选、简答)★★★
①整风运动的开展: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的:1941 年 5 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②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③整风运动的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④第一个历史性决议的通过:1945 年 4 月 20 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⑤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考点 74.抗日战争的胜利(单选)★★
①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②1935 年 9 月 2 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大本营的代表签署投降书。③9 月 3 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④10 月 25 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考点 7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简答)★★★
①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刷了民族耻辱。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国际地位显著提升。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并为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考点 76.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简答、论述)★★★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②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③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④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的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条件。
考点 7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作用(简答、论述)★★★
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③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考点 78.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简答)★★
①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②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③战后不久,美国拟订了一个准备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
考点 79.“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单选)★★★
1945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考点 80.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斗争(单选)★★★
①1946 年 2 月,在重庆,国民党特务破坏“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制造了校场口惨案。②1946 年 6 月,在南京,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镇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的下关惨案。
考点 81.全面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单选、简答)★★★
①晋察冀野战军于 1947 年 11 月 12 日攻占石家庄,开创了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的先例。②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 年,10 月 10 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行动口号。③1948 年,4 月 1 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 82.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单选)★★★
①1946 年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②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③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考点 83.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单选)★★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性质: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考点 84.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单选)★★
辽沈战役 1948 年 9 月 12 日-1948 年 11 月 2 日;淮海战役 1948 年 11 月 6 日-1949 年 1 月 10 日;平津战役 1948年 11 月 29 日-1949 年 1 月 31 日
考点 85.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单选)★★★
1949 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 22 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考点 86.七届二中全会(单选、简答)★★★
1949 年 3 月,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①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考点 87.《论人民民主专政》(简答)★★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二,在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第三,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对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考点 88.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简答)★★
首先,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考点 89.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简答、单选)★★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考点 90.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单选、简答、论述)★★★
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安居乐业。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考点 91.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单选、简答)★★★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949 年 7 月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人民政权的金融工作从过去的分散状态逐步走向集中统一。 1950 年 3 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对全国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度及现金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1951 年 11 月,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民币的发行范围扩大到所有解放区,标志着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形成。1950 年 6 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1951 年底到 1952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④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952 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从当时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考点 9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单选)★★★
①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是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②1950 年 2 月,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1952 年 10 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考点 9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和社会基本矛盾(单选、简答、论述) ★★
①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考点 94. 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简答)★★
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②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考点 95.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单选)★★★
从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考点 96.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简答)★★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考点 97.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几种形式(单选、简答)★★★
第一,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考点 98.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单选)★★★
初级形式:订立合同;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考点 99.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简答)★★
①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②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③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考点 100.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简答)★★★
①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②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总之,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 10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单选)★★★
①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②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还提出了“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④《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考点 102.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单选、简答、论述)★★★
①时间: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②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
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③中共八大分析的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④主要矛盾的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⑤中共八大分析的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⑥中共八大安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考点 10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单选、简答)★★★
①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毛泽东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③两类矛盾学说: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考点 104.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单选、简答、论述)★★★
①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964 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1971 年 10 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1972 年 9 月,中日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声明。)
考点 105.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论述(简答)★★★
①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②战略步骤:毛泽东强调: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考点 10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单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考点 107. 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单选、简答)★★
①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②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考点 10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单选)★★★
①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考点 109.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单选、简答)★★
①1979 年 3 月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②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 年 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内容:第一,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意义: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考点 110. 改革开放的起步(单选)★★★
①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 年 4 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②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③对外政策的调整:1978 年 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签署。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 年 9 月 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政策。
考点 11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单选)★★★
①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②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8 年 4 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
考点 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单选、简答)★★★
①198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考点 113.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单选、简答)★★★
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考点 114.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单选、简答)★★★
①关于社会主义本质: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 1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单选)★★★
①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②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③1999 年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④1992 年 10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⑤1993 年 4 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考点 11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选)★★★
①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②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③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 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④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⑤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05 年 3 月 14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⑥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⑦2006 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⑧2007 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考点 117.党的十八大(单选、简答)★★★
①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2012 年,党的十八大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十八大强调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考点 118.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单选)★★
①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2014 年 10 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 月 4日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因 2020 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所以我们现在谈“四个全面”的时候,这一点被更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5 年 1 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016 年 10 月,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会明确习近平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考点 119.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选、简答、论述)★★★
①2017 年,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②2017 年 10 月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③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十九大确定,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 21 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⑤“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考点 1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简答、论述)★★★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